浊度仪的校准频率需根据使用环境、仪器类型及测量精度要求综合确定,校准方法则分为单点校准和多点校准两种,具体如下:
一、校准频率的确定原则
1.常规环境(实验室/稳定水质)
-每3-6个月校准一次:适用于环境温湿度恒定、无电磁干扰、水质变化小的场景(如实验室分析)。
-每月校准一次:若实验对精度要求较高(如科研项目),需缩短校准周期。
2.工业环境(自来水厂/污水处理厂)
-每1-3个月校准一次:水质和工况可能变化,且传感器使用频繁。
-每月校准一次:水质变化较大的工业废水处理场景,需保证数据准确性。
3.恶劣环境(野外/河流湖泊监测)
-每1-2个月校准一次:面临温度、湿度变化大,灰尘多等条件。
-特殊情况后立即校准:如暴雨、洪水导致水质急剧变化,事件过后需及时校准。
4.其他情况
-新仪器启用或大修后:首回使用前或维修后需校准。
-数据异常时:若测量结果偏差超出允许范围,需立即校准。
二、校准方法的选择与操作
1.单点校准法
-适用场景:测量范围较窄的水样或对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。
-操作步骤:
1.准备标准溶液:使用经认证的Formazin标准液(如零点:去离子水≤0.02 NTU;低浓度点:0.5-1 NTU)。
2.测量并记录:将标准溶液倒入比色皿,用浊度仪测量并记录数值。
3.调整仪器:根据测量结果,对照标准液的标度值调整仪器,确保偏差在允许范围内。
4.清洗比色皿:测量完成后及时清洗,避免残留物影响下次测量。
-校准频率:通常建议每月一次,或每使用200次后进行。
2.多点校准法
-适用场景:对测量精度要求较高的情况,可消除示值系统误差和线性误差。
-操作步骤:
1.准备标准溶液:至少两个不同浓度的标准液(如低浓度点:1 NTU;高浓度点:5-10 NTU),浓度比差不宜过大(约为1:2)。
2.测量并记录:分别用浊度仪测量两个标准溶液的浊度数值,并记录下来。
3.输入数据并拟合曲线:将记录的数据输入到
浊度仪的校准程序中,程序计算出标准曲线后完成校准。
4.验证校准效果:用未参与校准的标准液(如3 NTU)验证,若偏差≤±0.1 NTU(针对0-10 NTU量程),说明校准有效。
-校准频率:根据使用环境调整,污染较严重的水样(如地表水)建议每1-3个月校准一次。

三、校准注意事项
1.标准溶液的选择:
-使用经认证的Formazin标准液或替代标准液(如StablCal),确保浓度点覆盖量程范围。
-标准液需在有效期内使用,避免阳光直射和剧烈震荡,使用前需恒温至传感器工作温度(±1℃内)。
2.校准前的准备:
-清洁传感器光学窗口和流通池,去除表面附着的颗粒物或生物膜。
-检查光学表面是否有划痕,如有需更换元件。
3.校准后的维护:
-记录每次校准的曲线参数(如斜率、截距),形成趋势图,跟踪仪器稳定性。
-若发现高浊度段测量偏差突然增大,需立即校准。